選擇器材3
弓身
講完所有周邊器材及配件,終於到最主要的一件器材-弓身。其實最唔識寫就係弓身,選擇弓身可以有很多不同細微複雜的因素需要考慮,但這些因素大部份都無辦法於購買使用前測試或得知。就初學者而言,弓身長度教練應該已幫運動員決定,也只是拉距長短的問題,在此表過不談,我會建議考慮三點:外觀、重量及握把,CP值也可能是另一個重要考慮因素。通常考慮過這三點後的選擇結果都不會是頂級貴的弓身,一步到位並不應用於選擇弓身。
外貌協會
外觀是非常重要的,同時是初學者最有能力選擇的,如果本身已經不太喜歡自己的器材,只會減低練習及繼續參與運動的意欲。弓身開洞是否好很完全是個人喜好選擇,不涉及動作技術成份,顏色亦然,但可留意上色方法是電鍍或焗漆。一般講法是電鍍比較穩固,顏色質感較金屬感。較入門級的弓身多為上油,粗用大意容易撞甩油,但其實現今上油也已經頗堅固,由於白色淺色不能電鍍,所以即使是貴價弓身如果選淺色也只會是焗漆。附上一個外觀非常獨特的弓身,慎入(2024年按:網站好似已經無咗,要用internet achieve入)……如果對各種奇形怪狀器材及古舊的器材有興趣,介紹Archery History網站可以看一下。
最後一根稻草
弓身重量各有不同,普遍由1000至1300克不等,入門級或設計給小童使用的器材有的更輕,於營地常見到的木弓弓身就只有約800克。別少看一百幾十克差距,平衡桿上一粒附重物也只是約1安士(28克),當本身支撐舉弓已經頗為吃力時,多加1安士半安士重量已足夠令整個動作技術變形。拉力跟整把弓的重量應成比例,開滿弓時需要前後平衡,拉力差不多完全幫我們升起弓,射手不需要用力舉著。射手初次買弓時弓的拉磅大概十數磅到最多三十磅左右,弓身不應選擇太重。如果練習時已難以放鬆持弓肩膀保持下壓穩定,更不應轉用更重的弓身。
握把
於許可情況下,最好試用弓身握把是否合適。拉弓時或開滿弓後如未能穩固支撐,例如手向左邊冼走,即已表示握把不合適,當然這也可能是動作技術問題引起,但要改善或改變動作技術也不是能隨意輕鬆做到,先考慮用器材遷就較為合理。
舊款弓身的握把較圓,左右兩半斜度相若,較新款弓身的握把靠近食指一邊比靠近姆指一邊高成一傾斜面,協助姆指微向前伸支撐推弓,有利持弓臂內旋動作。歐美品牌設計考慮非亞洲人,其手掌尺寸相對亞洲人較大,亞洲牌子設計可能較貼近亞洲人需要。有的握把虎口位置較深陷,容易令弓身放撒放時磨擦姆指。握把斜度影響推弓技術執行,愈斜愈高推較適合持弓臂內旋較多射手,但亦都愈難控制,動作出錯時亦較容易受傷。
如有其他原因必需選擇一把握把不合適的弓身,可以考慮換上其他握把。除了原有的握把外,大廠多有生產一兩款握把可供另外購買更換,副廠制造的握弓選擇更多,例如Jager Grip及R Core,但價格較貴,可能已等於半把入門弓身。

自行使用鋼膠修改握把形狀是另一個方法,以切合個人需要,但自行修改握把有機會令支撐點推弓力量偏離直線,應由熟知自己動作技術並且有經驗的教練進行修改,不建議自己亂試。3D打印或倒模是需要更高技巧及更多資源的方法,本地已有人做得非常成功,更可保證能重複制作出一樣形狀的握把。
竹門對竹門
ILF是指International Limb Fitting,大部份的弓身弓片也是跟從這個系統設計生產,所以不同廠商的弓身弓片可以互換使用,這是騙人的,如果沒有經驗,最好還是使用同一牌子的弓身及弓片,而且最好不要亂試細廠或新牌子的弓片。ILF這個本應是統一的系統各個品牌做出來的制成品都總會有少少差異,令想裝配不同廠商的弓身弓片使用時產生各種問題例如:
拉力磅數有差距,直接減磅或加磅,由於弓身設計不同,弓身連接弓片的弓片座的角度不同,令弓片偏斜角度改變;
由於弓片偏斜角度改變,弓弦長度及弦距的需求會有更變;
弓片裝不上弓身,或推不到頂,因為弓片座太窄 / 弓片太闊。如想使用可能需要強行銼薄銼窄弓片,有一定機會損壞弓片;
弓片裝不穩,因為插銷式彈簧部件的位置跟弓身上的凹槽位對不準,上弦時有機會令弓片飛脫易生危險;(上年見到某W牌子連自己的弓身弓片也做不準,造功QC之差令人嘆為觀止)
其他考慮
考慮以上的三點基本上已足夠供初學者選購自己第一把弓身,次重要可能考慮的有:
Formula系統 ILF以外的另一個常見系統是Formula,跟ILF並不通用,但有轉插器,供延長ILF弓片裝配上Formula弓身上使用,唯留意轉插器本身頗有重量,會令器材整體加重不少。
Formula系統可選擇使用的弓片較少,因為只有三數間廠商有生產其弓身或弓片,例如Hoyt、MK Korea及Gillo等,兼容度及普及度是選擇Formula與否的最大考慮。其次應考慮的是由於Formula弓片較長,與相同等長度的ILF弓身比較,Formula弓身的弓窗較矮,很多射手於射近距離18米時,因準星被弓窗遮蔽了而不能瞄準,這個情況特別容易發生於例如拉距長、面形下巴較尖、及使用護指面托等本身箭就會射得較高的射手身上。基本上不建議初學者使用。
調整弓片直線的方法
這個是團隊教練最應該要考慮的重點項目,弓身調整弓片直線的方法有三大類,第一是不能調較,第二是使用薄金屬墊片左右移動組件,第三是用螺絲於左右兩邊推動並鎖緊調整組件。
第一類只出現於極入門級及較舊款的弓身,現時大部份的金屬弓身也設有可調整的組件,所以不應考慮不能調較的弓身,也曾經有出現過比賽級別弓身是不能調整的,因為本身出廠時已較正,並且廠商有絕對信心自己生產的弓片夠直,但現時已沒有出產。
第二類對團隊教練來說是惡夢,除非你認為弓片直線不重要,每一次調整都需要先鬆弦拆弓片,將金屬片調位後再裝弓片上弦檢查,調不好又要重複再做一次,非常耗時。只調一把半把弓還好,如負責一隊運動員,而運動員又處於成長階段要時常加磅換弓片,根本不會有充足時間調好器材。這種調整方法的好處是準確及可以量化記錄,因為依賴金屬片厚度及數量決定位置,美帝某H牌頂級弓身使用這類調整系統多年,但最新的款式已轉用下述第三類調整系統,而韓國某M牌仍然使用這個系統。
第三類可於不鬆弦情況下調整弓片直線,較為方便,但也有其壞處,由於依賴螺絲調整位置,實際調整位置難以量化作記錄,同時扭動螺絲多少靠經驗,通常扭動微少(例如1/8圈)影響弓片直線已頗大。另一個問題是組件是否穩固,單靠細螺絲未必能穩固支撐組隻,反複射箭弓片餘震容易震鬆組件令其移位,同時如造工不夠精準,組件與弓身之間容易有縫隙虛位,調整組件時有機會令組件高低錯位,做成弓片扭曲的錯覺。有的品牌為固定組件禦防被震鬆,會有一口大螺絲將組件扭緊於弓身上。
弓片
就初學者而言,由於逐步加磅,預期弓片並不會長用,所以沒有太多需要細心考慮的。
價錢 隨便買對一千幾百元的就好,甚至買一對二手。即使價錢不是問題,基本上不會買貴價的,更不可能買頂級的,因為頂級的多數要30磅以上才有,超出初學者應該使用的合理拉力。
買二手或平價弓片最大考慮是弓片的耐用程度及質素,品質控制差劣的弓片會有扭曲 (Twist) 情況,影響表現,但這些問題並不見得可容易避免。即使中價弓片亦常有扭曲情況出現,只是相對平價弓片較少一點,而弓片破裂更完全是彩數人品問題,即使頂級弓片亦不時有爆裂情況出現。更重要的是難以證實問題是廠商生產品質控制責任,即無得陪。
如考慮最平價的弓片型號,需留意弓片末端用作鉤上弓弦的位置造工是否良好,質素參差的弓片尖往往造得不圓滑,容易割斷弓弦。
物料
弓片一般會用複合物料組成,我們較在意的是其核心層 (Core) 使用什麼物料製成,有說木製的拉感較硬,而且較受環境天氣影響較大,而泡末塑料或碳纖維製的拉感較柔,受環境天氣影響較少。但從來未有很令人信服的數據支持這些說法,拉感亦受其它因素影響,而且分別未必很明確清晰。這些都不是初學者太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拉感
常說一對弓片很淋、很柔、很容易拉,相對另一對弓片很硬、得搶、很難拉。這個跟實際拉力磅數無關,而是關系到隨拉距增加時拉力增加的速度變化而定,拉力增加愈急,弓片愈硬,相反拉力增加愈慢,弓片愈柔。而拉力增加的速度於整個拉弓過程內並不是均速,有時會較快,有時會較慢,所以有講法當超越特定拉距後弓片會有「Stacking」,進入好難拉好硬的階段。
上述是理論,實際情況又如何?筆者使用拉弓架拉弓量度不同弓身弓片拉距與拉磅的關系,得出的數字並未能反映上述情況,即使拉感有著明顯有分別,明顯到一般消閒射手也感受到分別,數字及圖表上也未能看到差異。
拉感影響回饋,不應無視,如資源許可最理想的是先借用弓片裝上自己的弓身上試拉感受一下,再考慮是否合適。
重量
重量並非指拉弓的磅數,而是指弓片本身的重量。這個並非常見於產品目錄內的數據,但於中高價位的弓片卻頗有影響。通常弓片愈重,浪費掉的能量愈多,能傳送到箭上的能量自然愈少,箭會打低而「蝕sight」。
長度及拉力
先向自己教練查詢。
小結
弓身寫得較多,因為使用時間相對較長,而且有些人會想一步到位買一隻好的用更長時間。弓片寫的不多,因為就初學者而言要逐步加重要換弓片,不會使用太久。下一篇會講箭,將會是初學者選擇器材的最後一篇,多謝收看。
By Calvin Lee on January 9, 2021.
Exported from Medium on February 5, 2024.